邁向2035年

邁向2035

/郭立昌

2035年距今14年,已經有人勾勒出藍圖,朝著目標前進例如中國大陸要「停止燃煤」、停售汽油車,人均所得達2.2-2.3萬美元,成為高收入國家及全球「最大經濟體」。而聯合國氣候峰會也要在2035年建立起「淨零排放」的基礎包括科技、經濟和金融投資體系,期能達成NZE2050的目標。

前言

以前在成功嶺服26期預官役時,每週的莒光日都在報導一個樣版,「台灣大學畢業的林正義投筆從戎」,官方要求大家向他學習。然而,不久之後,熱度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蹟。退伍後,到了美國紐約幫客戶發展衛星接收器,每天看《星島日報(The China Press),可以看見林正義在大陸過得很好,受到黨的栽培,還改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林毅夫」,也成了中國的經濟大師,擔任世銀副行長。如今他像個工畫師,分布諸彩色,按圖索驥邁向2035年,完成階段性任務,再前進2050年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我們身處海島應當怎麼做?

APEC到北大

K-Horn Science Inc.1998年贏得了APEC電商法案」,持續在1999-2001年的APEC促成了各經濟體正視這個「電子商務領航計畫」,致力於制訂政策和投資基礎建設。20017月,我們在台中永豐棧麗緻酒店作了《國防雇員的女兒(丁玲虹,2001)新書發表會,書中詳述發明「新科技經濟系統」(TES)的始末,封底特別標示「謝東閔的小康計畫」,邊緣寫著「富裕台灣、富裕台灣、富裕台灣」;新書從海島送到了大陸,從日本送到美加和歐洲,引發了熱烈的迴響。還收到江先生親筆簽名的邀請函,到上海參加APEC

上海APEC收到《國防雇員的女兒》贈書的大陸代表,翌晨就說:「謝謝您的書,我已經看完了,能不能請您教我們怎麼運用---」結果來了一群學者專家,專心聽講和作筆記。中國知識產權局把我們的「VAM」的專利證書送到會場時,引發了一陣歡呼,大家異口同聲說:「這是中國人之光!」然後,邀請我去指導他們的「孵化器(Incubator)—因為他們看見鼎鼎大名的梅可望先生在「梅序」提到「郭立昌與孵蛋器(Incubator)的關係」。接著,又邀請我到杭州繼續指導另一群人杭州後來成為中國電商的搖籃。

大陸代表邀請我們去北京,由國務院的經科中心負責接待。他們認為:「這套新科技經濟系統,最重要的是,有助於『中國的經濟換道超車』。」於是邀請我們在2002年春天到北京大學,和他們眼中的「經濟大師林毅夫」對話。


中國十九年來的蛻變

走進「北京大學」古色古香的大門,穿過園林設計的迴廊,到了經濟系;鄉親林毅夫看見我們很親切地迎過來握手,我們即刻贈送他《國防雇員的女兒》,提到「電商產業即將改變世界」。他翻著書,同時聽我們講自1997年溫哥華APEC以來看見各經濟體對我們發明的「新科技經濟系統」之回應,他聽了頻頻點頭。他趁著我上廁所時,跟過來,提出他的看法,也表示:「會好好看你們送的書。」


轉眼19年過去,中國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原本荒無人煙的土地,高樓拔地而起;原本沒有的高速公路,到處有;原本沒有的高鐵,已經長達四萬公里比其他國家加起來的還要長;別人沒有的「磁懸浮列車」,他們也有了。最特別的是,大陸人民每天都離不開我們發明的「電商」和「非現金」交易,手機上滑一滑、點選一下,訂的貨隔天就送到。

百年未有之大變局

日前有個朋友提到林毅夫將要出席「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」,講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》。他提到兩次世界大戰,都是美國參戰才結束;在公元兩千年,美國的GDP占世界的「21.9%約為五分之一的世界生產毛額。兩次世界大戰,使美國的國力扶搖直上,成為全球超級強權。如今中國的崛起,產生排擠效應,林說:「中美的爭端會帶來『不確定性』;只有中國的人均所得達到『美國的50%』,全球就有穩定的格局。」

林毅夫舉二戰之後,1946-1962年德國追趕美國、1956-1972年日本追趕美國、1985-2001年韓國追趕美國的三個模式為例,都是維持經濟成長率在9.4%9.6%9.1%的水準。三個例子其實都是倚靠「優質的勞動力」,但仍然追不上美國。個人認為德日韓三個例子的國土面積都是遠小於美國,人口也比美國少。不過,中國的國土面積957萬平方公里,與美國本土面積幾乎相等,但中國的人口數是美國的四倍。

拙作《為下一代開出路(郭立昌,2005c)提到1966年曾經在國民市場,有一位大陸來的落魄書生談到邵雍的《皇極經世》,據他推算「中國會在1984年有個轉機」,然後會「強盛兩百年」;果然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1984年訪問北京,決議:「1997年歸還香港。」猶記隔天瑪特爾公司的香港同事都哭紅了眼。但是看見大陸今天的富麗堂皇,他們的兒女,甚至於孫子都紛紛選擇中國作為創業的起點。

林毅夫提到中國的優勢,除了人口之外,與德日韓不同之處,在於「新經濟」,因為新經濟有大數據和AI,特性是「研發週期短、人力投入即可不必投入巨資就能夠創業。所以理論上,中國持續經濟成長在2035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是有可能的。

實作能力之析探

想起1979年到紐約幫客戶發展新產品時,發現美國人和原先想像的完全不一樣;他們有一種叫「HARDWARE」的店,你要買的五金工具和材料一應俱全,開個車跑個兩趟就組裝出「實驗室」,就足以把想法從圖紙上轉化成為實物,進行實體測試,若「沒有功能」馬上修改,改到好為止,不用浪費時間空想,所以很快完成任務。從這項任務中,個人認為美國人已經失去愛迪生和亨利福特時代的「實作能力」。而且1990年代比以前更差,2000年代比1990年代更差這也許是社會風氣使然。美國朋友說:「若被人知道兒子去讀『機械或電子系』,連頭都抬不起來。」他們的兒女上大學選擇:「第一『軟體』,希望能成為另一個比爾蓋茲;第二『財金』,希望成為另一個華倫巴菲特;第三『法律』,將來有可能當總統。」

新科技經濟系統」即使被省略了「科技」兩個字,仍然無損於其原來的優質特性,因為經濟的發展永遠離不開科技,科技則取決於「實作能力未來已經不像法拉第或愛因斯坦的時代,只講個概念就能功成名就。林毅夫聚焦在「新經濟」,也許比較易於讓人了解。新經濟有個要素,稱之為「人力資本」。猶記在成功嶺當排長時,我們營裡6個排長,後來5個到了美國,我們在東岸選了華府聚集於一堂,同學們大談當兵的糗事,不亦快哉。中國九O後的年輕人,出國留學的比例相當高,他們學成之後,很多都選擇回國發展,帶回去的都是最新的知識。而且大陸人不會聽見「貴公子讀機械系」而嘲笑說:「哈,你囝仔以後要當黑手,哈哈哈!」不但不會,反而會肅然起敬;因為他們都知道「改善交通」都是理工科生的貢獻。

從「人力資本」來看,中國是否可能如林毅夫所說的「中國的人均所得達到美國的50%」願景呢?這要回顧2009APEC領袖會議,那時美國代表提到「建高鐵」,中國代表也說「要建高鐵」;現在美國連一條高鐵都沒有,現在中國大陸的高鐵帶來給他們無限地便利,讓他們不必再演《人在冏途》。

交通便利」,帶動無限的衍生性效益。現在大陸只需拿個手機,點選訂購之後,手機轉個錢,隔天就能收到快遞;不僅生活用品如此,工業材料或器械也是如此,真的「在家花錢就能買到東西」,對應的是:「人在家中做就能賺到錢。」這就是新經濟的特性,效率超級高。

1966年,美國人來買「愛列多(Eyelet),鉚在絕緣板上,用於真空管電器上;樣品拿走了,弄了好幾天才回應說:「你的愛列多不能用!」幾經折騰,才發現他們根本不懂製造「鉚沖子這只是個常識而已,談不上高深的技術,就是鉚合模具的上模,其沖頭的截面必須車製成「鳥張翼飛行」的樣子,才能鉚開愛列多。美國人居然拿截面是平的在那邊亂搞一通,搞到最後,仍是得我製造整套的鉚合模具裝在機器上送給他們,才使他們的生產線暢通,財源滾滾。

1983年,美國人說:「芭比的腳會被小孩折斷。」花了十秒鐘設計兩片式腿骨給他們,將上腿骨套到下腿骨,用鉚沖壓合就完成,簡單快速而零缺點,15秒可生產四支腿骨,比他們原先有瑕疵的設計高出240倍的產能(郭立昌,2005c:80),而且「最粗殘」的小孩再也折不斷大芭比的大腿了。詎料,美國人說要自己做鉚合模,一組模具花費「17萬美元」,居然浪費了一年時間,才悻悻然決定報廢;找來林口的小徐,總共花了「新台幣14萬元」直接做了兩套機器,模具費只有新台幣2千元,就讓瑪特爾用到21世紀,機器還能運轉,台美兩者的成效根本不能比較。可見美國人1980年代的實作能力比1960年代更差了。


反觀大陸。1993年上海交通大學盛振邦教授邀請我們去「指導」,我們把各種自動化機械拍成「VHS」錄影帶送給他們;過一段時間再去,他們已經從影片回溯至實體機械,經由孵化器,運用在各領域的用途。美國人是手把手地教,還只能學到三成,中國大陸的朋友只有用看的和聽的就能夠「舉一反三」,甚至於「換道超車」。

非實作的優勢

不過,1992年接到路得女士的邀請,赴加州葉兒西崗多(El Segundo, CA)參加聖誕餐會,會中有幾個少年人湊過來聽「TES」,居然後來搞出了個新產業來。1998年,在矽谷傳揚「電商產業」最重要的是示意圖中央的「Control Center(控制中心),後來居然有人真的透過大眾集資,搞出了「獨角獸」。顯然,美國在「非實作」方面是佔有優勢的;但是,如今大陸人整天抱著手機不放,東北已經大雪紛飛,他們的牧人待在室內溫暖的炕上,就能透過手機監看雪地上的牛群看來北斗衛星已經發揮作用了,也顯示對GPS產生了排擠效應。


G8G20

林毅夫在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」中,以「八國聯軍」為切入點,提起「190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」,就是包含美國、英國、法國、俄國、德國、義大利、日本和奧匈帝國等列強入侵中國滿清,當時這八國的GDP全球的50.4%1917年由於德國與奧匈帝國,跟其他國家發生利益衝突,而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。戰後,奧匈帝國崩潰了,而由加拿大頂替,成為「八大工業國簡稱「G8」。1941時,德國、義大利與日本組成軸心國,又跟其他5國組成的同盟國發生利益衝突,而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;戰後8國又玩在一起了。2000年時,G8GDP佔全球的47%,所以說,自1900年到2000年一百年間,這八國就佔了全世界一半的GDP,可見G8的重要性。經濟是基礎,「經濟的格局決定了『政治」的格局」。

不過,自2001年起全球經濟產生了此消彼長的大變化,G8GDP下滑至34.4%;由於經濟總量的下滑,動搖了他們的影響力。2008年金融海嘯,導致G8被「G20」取代,由原來八國主導變成20國主導,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「中國的崛起」,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美國,當然美國不會坐等被超越。2009年,美國總統歐巴馬(Barack Obama)主張「重返亞太」,把地中海的第六艦隊調到太平洋,支援第七艦隊,想用軍事力量圍堵中國。林說:「2017年以後,美國總統特朗普(Donald Trump)以莫須有的罪名對付中國。」其實中國在2014年的購買力平價總量已經大於美國,但以市場匯率來算,目前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;但美國的科技力仍然是世界第一,中國在科技被「卡脖子」。

林認為:「中國要得到公平地對待,只有繼續保持『經濟成長』一途。」善用「新經濟」和「雙循環」來保持經濟成長的節奏。所謂的「雙循環」就是國內和國際市場都要同時看重,林說:「貿易是雙贏的,小國的利益是大於大國的。」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,超過120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是中國,有70多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是中國;林認為:「和中國做貿易,好處多多。」

林強調,北京、天津和上海三市加東南五省,人口合計四億,人均所得若能和美國相當,代表「勞動水準和產業技術」一樣高。同時,其他省份還處在於追趕的階段,就有「後來者優勢」。當中國達到美國人均所得的一半時,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四倍,那麼中國的經濟規模就會是美國的兩倍。到時候,美國就會欣然接受中國,世界就有穩定的格局。

鑒古知今

回顧德國在1946-1962年追趕美國時,經濟成長率是9.4%;日本在1956-1972年追趕美國時,經濟成長率是9.6%;韓國在1985-2001年追趕美國時,經濟成長率是9.1%。在勞動方面,德國在追美期間的人口增長率為0.8%,勞動力提升8.6%;日本的人口增長為1%,勞動力提升8.6%;韓國的人口增長率為0.9%,勞動力提升8.1%。今天,中國雖有老齡化的問題,但「勞動力每年仍可提升8%。中國除了德日韓的勞動力之外,還有「新經濟」的優勢。

總結中國的經濟成長潛力有8%,但是像汽車那樣兩秒鐘可以從0加速到100公里的時速,車子能夠達到300公里的極速,並非一上路就踏緊油門以300公里的時速疾馳,而是要看路況,國際的碳排放和環境趨勢;所以即使有「8%的潛力,只要以「6%」穩定成長,在2025年就能達到人均所得「12,535美元」,擠身於高收入國家。目前全世界高收入國家占18%,當中國名列高收入國家時,將大幅提升其比例。而繼續以每年6%的成長率前進,到2035年,中國的人均所得將達到「2.2~2.3萬美元」之間。從2036年起到2050年,中國雖有6%的經濟成長潛力,但估計以平均「4%」的經濟成長率,人均將達到美國的「50%,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,經濟規模將會是美國的兩倍。林說:「到時候,世界就會有一個穩定的新格局。」

2019年,中國的人均(購買力)是美國的「22.6%,現在是美國的「25%,顯然差距逐年在縮短。林說:「中民族偉大的復興在達到美國GDP50%,世界就會進入穩定的新格局;這必須靠『創新、產業升級』和『金融為載體』,而且金融必須健康。這個目標將提供給大家無限的想像空間。」這些「創新科技、產業升級和金融服務」都在國防雇員的女兒》反復敘述,甚至於取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調查報告作輔助材料。

人力資本

新經濟」的優勢就是「大數據、人工智能(AI)和互聯網」;其特性在於「研發週期短」、「人力投入即可不必大資本投資中小微企業」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優勢。人力資本有二:「一是先天的聰明才智,二是後天的教育。」林說:「中國的教育已經不亞於其他先進國家。」而先天的聰明才智不是常態分配,並非看比例,而是看絕對量。從獨角獸企業的數量來看,2019年全球有484家,美國203家、中國206家,中國略勝一籌;2020年全球有586家,美國233家、中國227家,美國略勝一籌。但也可以看出中國創業者的實力,已經和美國在伯仲之間。


談到人力資本,不禁想起大陸的年輕人。2006APEC領袖會議在河內舉行,穿越海島貪腐集團的重重杯葛,終於抵達NCC會場。預想「萬一不能進入會場」的情況,所以準備了四百份的小冊,到現場看狀況再處理。想不到,上帝的手伸了進來,把我帶進了會場,在「GALA Dinner(歡迎晚宴)中,有幾個同桌的少年人自我介紹:「我們是北京清華大學的學生,請多多指教。」原來中國除了代表團之外,還有遴選優秀的大學生稱之為「青年領袖」,來這種國際重大會議觀摩學習。隔天早上,他們在NCC門口看見我提著那四百份的沉重資料,急忙跑過來,伸手接過去;除了幫忙發送之外,還問我有沒有帶電子檔,媒體中心有最新型的全錄影印機,再去多印了三千份,分發給與會代表和各經濟體領袖。重點是,他們對於小冊的內容相當感興趣,很快地了解「TES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,還寫了一篇「郭立昌先生與社會責任投資」張掛於清大的網站上。這群青年領袖就是國家的人力資本。


對比海島方。有四小國代表拿給我一份命名「Trans-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中譯為「泛太平洋策略經濟夥伴協議(簡稱TPP)的草案;在美麗雅酒店的午餐上,我拿出來要交給被稱為地下皇帝的老古,他輕蔑地回了一句:「我知道啦!」我很好意地請他向陳總統轉達:「人家邀請我們共同發起TPP」只見他一臉不耐,還莫名其妙地說:「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啦,管不著我們的啦!」與大陸的少年相比,那份對國家的熱忱,不啻天淵之別。大陸的女孩子,談起她的「納米(nano-meter) 研究,聽見未來是「胚米(pico-meter)的時代,居然拿出筆記本,用功地記下我說的話。新晶片的發展,一定是要朝「pico-tech」方向前進,才不會受制於「穿透電子」的問題;想起這群大陸的年輕人,送給他們《為下一代開出路》,他們通通隔天就回應:「原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從『實作』加『理論』來的。」經過幾年之後,相信「卡脖子」的現象會消失無蹤。2035年的目標,除非有特殊的手段出現,要不然,肯定會實現的。

數字會說話

經整理2020年統計各國的基本資料,可以看出局勢演進的軌跡,真的有「此消彼長」的大趨勢。在國土面積上,美中都是九百多萬平方公里;不過,中國人口四倍多於美國,人口集中於東南沿海各省及大城市,這有利於形成「產業聚落」,工業材料的供應鏈變短,大家分擔成本,創業的成本和風險都會降低,看來中國比較有創業的優勢。比較奇怪的是,在國際貨幣基金會(IMF)公布的GDP數值,各經濟體的「購買力平價」都大於「國際匯率」,只有美國的購買力平價低於國際匯率;這顯示出,美國人的儲蓄率低落,低到可能許多人寅吃卯糧,這對國家的發展潛藏著不利因素例如創業門檻跨不過去。反觀中國的國際匯率GDP14.72兆美元,購買力平價居然高達24.16兆美元,比美國的購買力平價20.81兆美元,多出了3兆多美元,這顯示中國人還是有儲蓄的觀念。


2009APEC領袖會議之後,前往翠山莊向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報告開會的情況。他看見資料上顯示「大陸人均所得3千美元」,很驚訝地問:「大陸的人均所得真的3千美元了嗎?」我答:「那是2008年的數據,現在更多了!」10年工夫,中國的人均所得已經達到10,153美元,高出三倍;林毅夫說:「2025年達到12,535美元。」應該有可能,進而到2035年達到2.2萬美元也有可能。假設美國到2050年的人均所得為九萬美元,中國從2036年以每年4%的經濟成長率勤進,到2050年將會達到人均4.5萬美元,為美國的一半(50%),因人口數為美國的四倍,其GDP的規模量為美國的兩倍;林說:「到時候,美國就會欣然接受這個事實。」人因有夢想而偉大,把夢想畫成藍圖,一步一腳印地施工,總會達成目標。

 小結

猶記20018月贈書《國防雇員的女兒》給大陸朋友,幾個月後,再去上海過春節,書封底的「小康計畫」已經被制訂為「小康社會政策」,電商系統則有「伊媚兒」這首歌在電視上大力宣傳「電子郵件(e-mail)200311月,我們受邀到寧波出席「中小企業聯盟(SMEA)會議,大陸朋友和媒體耐心地詢問「中小企業如何延壽」,不久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出現。進而他們的「微型企業」則透過新科技經濟系統(TES),實踐「人在家中做、賺得世界錢」的理論。一個曾經在莒光日被黨國捧為樣版的人物,到大陸二十年之後,即成為財經大師,而且地位越來越高,可見台灣人的優秀特質,到了北京更加散發著光芒。他戴著光環正在勾勒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,聽來是具有可行性。中國有部名叫《孫子兵法》的書,肯定不會被類似「柏林圍牆」或「廣場協議」影響他們經濟成長的腳步。孫子說:「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。」台灣夾在美中兩強之間,自己如何拿捏分寸,在在考驗當局的智慧。當去年初新冠疫情(COVID-19)爆發時,台灣自製口罩即使已經很少,卻能在全世界最短的時間內組成口罩國家隊,這種民間的力量如同書封底提到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所說的「民間主動服務他人的力量(People through voluntary service to others)才是國力提升的力量。今天聯合國氣候峰會將在英國的「COP 26(26屆締約方會議)把為期兩週的會議作總結報告,個人認為應該還是聚焦在「投資生物基材料」領域,俾取代有害生態環境的化石原料。如同林姓鄉親所言:「經濟是基礎,經濟的格局決定了『政治』的格局」只有隨順國際大趨勢,保持經濟的優勢,台灣才有未來。末了,期望年輕貴族懂得古人說「為政勿鹵莽、治民勿滅裂」的道理。


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,為APEC領袖會議代表。

參考文獻:

丁玲虹(2001)。國防雇員的女兒。台中:磐虹。

郭立昌(2005c)。為下一代開出路。台中:磐虹。

相關連結:

美國發明專利(Linda Din Invention)

https://patents.google.com/patent/US6304796 (VAM)

https://patents.google.com/patent/US20030197061 (Shopping System)

http://plckbooks.blogspot.com/2018/08/k-horn-science-inc.html (K-Horn Science Inc.的由來)

http://plckbooks.blogspot.com/2018/08/blog-post_20.html (社會責任宣言)

https://pkoldstory.blogspot.com/2019/01/blog-post.html (郭立昌論醣烴之爭)

https://plckbooks.blogspot.com/2020/03/blog-post.html (從精密工業到微奈米科技)

https://klcpcm.blogspot.com/2020/07/blog-post.html (動力晶片的發明)

https://ldinvention.blogspot.com/2020/10/blog-post.html (丁玲虹發明的非現金交易制度)

https://wtgtintwn.blogspot.com/2021/03/325.html (會說話的芭比)

https://pkpreaching.blogspot.com/2021/05/pm.html (空氣有毒)

https://pkpreaching.blogspot.com/2021/09/910.html (超然自在,Transcendence)

https://pklchealth.blogspot.com/2021/09/915.html (保護海馬體--Hippocapus)

https://pkpreaching.blogspot.com/2021/09/923.html (神奇的植物)

https://pkoldstory.blogspot.com/2021/09/928.html (植物的零污染經濟)

https://wtgtintwn.blogspot.com/2021/09/tes.html (關於投資TES)

https://pkpreaching.blogspot.com/2021/10/1004.html (莊子的生物觀)

https://pklchealth.blogspot.com/2021/10/1005.html (你會失眠嗎?)

https://pkpreaching.blogspot.com/2021/10/1007.html (TES 倡議)

https://pkpreaching.blogspot.com/2021/10/1017.html (愛迪生,Thomas Edison)

https://ldinbooks.blogspot.com/2021/10/1021.html (丁玲虹與TES倡議)

https://pkoldstory.blogspot.com/2021/10/1023.html (知足者富)

https://epforworld.blogspot.com/2021/11/1101.html  (UN氣候峰會開鑼)

https://lindadin90.blogspot.com/2021/11/1101.html (全球通路-TES)

https://epforworld.blogspot.com/2021/11/1104.html (十一月鳳凰花開)

https://pkpreaching.blogspot.com/2021/11/1107.html (福特與大豆)

https://pkecoep.blogspot.com/2021/11/cop26.html (主席聯合聲明COP 26)

 

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李登輝最想做的重大建設

華爾街

練習呼吸